行善的格言(精选88句)
行善的格言1
1、见不善而不能退,退而不能远,过也。——《大学》
2、君子而诈善,无异小人之肆恶;君子而改节,不若小人之自新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
3、今与不善人处,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,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。——《荀子》
4、为善者天报以德,为不善者天报以祸。——《说苑》
5、观其行,顺天之意,谓之善意行。反天之意,谓之不善意行。——《墨子》
6、善为至宝,一生用之不尽;心作良田,百世耕之有余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7、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。——《墨子》
8、谈人之善,泽于膏沐;暴人之恶,痛于戈矛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9、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已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10、乐与人善,即只字片语,皆为良药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11、善人未能急亲,不宜预扬,恐来谗谮之奸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
12、有功必赏,有罪必罚,则为善者日进,为恶者日止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13、德无常师,主善为师;善无常主,协于克一。——《尚书》
14、故凡言善恶,皆先善而后恶。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
15、善在身,介然必以自好也;不善在身,灾然必以自恶也。——《荀子》
16、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,以求下贤。——《礼记》
17、俭则约,约则百善俱兴;侈则肆,肆则百恶俱纵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18、夫帝者,为善为恶,天下莫不知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19、以善先人者谓之教,以善和人者谓之顺;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,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。——《荀子》
20、善人者不善人之师,不善人者善人之资。——《老子》
21、知过非难,改过为难;言善非难,行善为难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22、见人不是,诸恶之根;见己不是,万善之门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23、迁善改过,其象为益,得力在一悔字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24、吉人为善,惟日不足;凶人为不善,亦惟日不足。——《尚书》
25、为善者赏之,为不善者罚之。——《墨子》
26、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——《易经》
27、言人之善,泽于膏沐;言人之恶,痛于矛戟。——《说苑》
28、取诸人以为善,是与人为善者也。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——《孟子》
29、善人同处,则日闻嘉训;恶人从游,则日生邪情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30、分人以财谓之惠,教人以善谓之忠,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。——《孟子》
31、出于利人即善矣,出于害人即不善也。——《说苑》
32、有心为善,虽善不赏;无心为恶,虽恶不罚。——(清)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
33、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。善,教训之所然也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34、一日行善,天下归仁;终朝为恶,四海倾覆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35、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——《孟子》
36、赏善罚恶使不至天乱,斯可谓之君矣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37、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;恶恐人知,便是大恶。——(明)朱柏庐《朱子家训》
38、仁者,天下之公,善之本也。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
39、君子之善善也长,恶恶也短;恶恶止其身,善善及子孙。——《春秋》
40、善人赏而暴人罚,则国必治。——《墨子》
41、一毫之恶,劝人莫作;一毫之善,与人方便。——(明)《增广贤文》
42、回之为人也,择乎中庸,得一善,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。——《中庸》
43、无善而致人誉,不如无恶而致人毁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
44、为善者天报之以福,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。——《荀子》
时间:2016-05-04 10:09:41编辑:霍兴 <45、君子以遏恶扬善,顺天休命。——《易经》
行善的格言2
1、为恶畏人知,恶中尚有转念;为善欲人知,善处即是恶根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2、大以为政于天下,使天下之为善者劝,为暴者沮。——《墨子》
3、仁人事上竭忠,事亲务孝,得善则美,有过则谏,此为人臣之道也。——《墨子》
4、闻善而不善,必以告其乡长。——《墨子》
5、其所善者,吾则行之;其所恶者,吾则改之。——《左传》
6、随时之内善救时,若和风之消酷暑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
7、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——《论语》
8、为人父母;善因望报,回头但看尔儿孙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9、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;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——《易经》
10、以善至者待之以礼,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。——《荀子》
11、言近而指远者,善言也;守约而施博者,善道也。——《孟子》
12、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,见祥而为不善,则福不至。妖者祸之先者也,见妖而为善,则祸不至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13、积善而不息,则通於神明,参於天地矣。——《荀子》
14、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,善则千里之外应之。——《易经》
15、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——《左传》
16、善教子孙,后嗣昌大,是取决于人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17、有能化善修身正行,积礼义,尊道德,百姓莫不贵敬,莫不亲誉。——《荀子》
18、待善人宜宽,待恶人当严,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
19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,以乐天知命为依归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20、崇其美,扬其善,违其恶,隐其败,言其所长,不称其所短。——《荀子》
21、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,积众善,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22、喜闻人过,不若喜闻己过;乐道己善,何如乐道人善?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23、为善不同,同归于治;为恶不同,同归于乱。——《尚书》
24、势可为恶而不为,即是善;力可行善而不行,即是恶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25、乐也者,圣人之所乐也,而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风易俗。——《礼记》
26、如何为善?只是主于敬,便是为善也。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
27、心本善,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。——(明)朱熹《近思录》
28、善则称人,过则称己,则民不争;善则称人,过则称己,则怨益亡。——《礼记》
29、观布衣也,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,如此者,其家必日益,身必日荣矣,所谓吉人也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30、与人不可太分明,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
31、夫执一术而百善至,百邪去,天下从者,其惟孝也!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32、君子服善则益恭,细人服善则益倨。——《说苑》
33、闻一善言,见一善,若决江河,沛然莫之能御也。——《孟子》
34、善政,民畏之;善教,民爱之。善政得民财,善教得民心。——《孟子》
35、人恶人怕天不怕,人善人欺天不欺。——(明)《增广贤文》
36、立百福之基,只在一念慈祥;开万善之门,无如寸心挹损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
37、为恶而畏人知,恶中犹有善路;为善而急人知,善处即是恶根。——(明)洪应明《菜根谭》
38、孝莫辞劳,转眼便善体黎庶情,此谓民之父母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39、幼时不择善人教之,使至于为逆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40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——《论语》
41、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——《尚书》
42、取人之善,当据其迹,不必深究其心。——(清)金兰生《格言联璧》
43、择善者而从之,美自归己。——(北宋)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