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拙政园的看法,对拙政园的评价的诗(精选92句)
对拙政园的评价的诗1
1、可怜塞上燕支山,染花不就花枝殷。
2、➤陈从周:中国园林的文化标杆
3、同学们说的都很好,这样的建筑格局在中国传统院落建筑中经常见到,这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文化。这种开门见“山”(语气加重)的造园手法,被称为“障景”。
4、【对拙政园的评价的诗句】转折发生在潘岳送母亲回老家养病的那段日子。其时,在家闲来无事的潘岳边写《闲居赋》,边思索官场上八次沉浮(一次被除名,两次被撤职、一次他没到任、三次被外放、只有一次升迁),终不得志的原因。
5、《拙政园三十一景图》每景一图,将拙政园的主要景观浓缩于册页之中。作者以文图的方式,交代了各图所绘景观的空间关系,从而为观者构建了游园的秩序,使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完整的时空体验。在文徵明的绘画生涯中,《拙政园三十一景图》也许并非其最重要的作品,但是由于拙政园在中国园林史中的独特地位,使得该图册具有了独特的园林史料价值,并成为园林绘画中的代表作品。图中疏朗的建筑、诗化的植被、造型奇特的置石、虚实变化的墨色均显示了明代拙政园的文人特质与审美情趣,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明代园林史以及园林画的研究。
6、太过于精致的苏州园林像上海菜一样,虽然精致,却不是我喜欢的。
7、茶的味道怎么样?(关注学生)很清淡,嗯,这头泡的茶就像这大门一样,好东西都在后面呢,让我们快快动身,进去一探究竟吧。
8、实在难以言表时,允许小组讨论一分钟后再作答。
9、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分行
10、绝怜人境无车马,信有山林在市城。不负昔贤高隐地,手携书卷课童耕。”
11、老师提前为学生设计一部分明代人说话的文人台词。
12、复廊的设计,一来可以隔开左右两侧,行通便利,另外它也将园子里的景色一分为左右看去各不相同。在复廊的墙面上设计有25扇这样的窗格。
13、这株紫藤,至今还在拙政园旁的忠王府旁的园林博物馆内。因为不在主要景区,所以很少有游客关注它。因为王献臣时代的建筑几乎无存,现在的拙政园基本上都是清代复建的,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据苏修建了大半,其他园林主人也屡有增添,后来李鸿章也在里面办过公。府内至今还保留一个古戏台,一口老井。
14、各组发言人,在黑板上写下名称,并做简要说明。
15、设计意图:学生精力在此有所流失,轻松观看,一语带过。过渡到实践环节。
16、三是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之一”,源于1997年与留园、网师园、环秀山庄(2000年,沧浪亭、狮子林、艺圃、耦园、退思园增补列入)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古典园林项目。
17、一是对拙政园景点的挖掘深度还不够,其中提炼的内容相对粗糙,蜻蜓点水,一蹴而就。
18、俞樾在《拙政园歌》还有一句“衡山待诏旧留图”,又提到一位顶级大腕——“衡山待诏”指文徵明,曾经画过《拙政园图》。
19、➤桂花与苏州城市园林绿化
20、芙蓉送香,石板曲桥将游路和东面轩廊相连,
21、池风忽卷莲裙乱,惊看芙蓉红映腮。
22、《咏拙政园山茶花》也是其代表作之一。这首长诗,包含一段哀婉凄迷的故事。诗的开头写道:
23、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大家,不仅对景物的写实技法高明,更擅长通过笔墨皴法变化表达精神气质。《拙政园三十一景图》恰恰体现了这种融合写实与写意的绘画技法的特征。与其它拙政园主题绘画相比,《拙政园三十一景图》对当时拙政园内的三十一处景点作了详细的描绘,每一处景点单独作画,同时配合以题咏,将景点的空间构造与造园意匠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24、宋代柳永不第后作《鹤冲天》“黄金榜上,偶失龙头望。明代暂遗贤,如何向?未遂风云便,争不恣狂荡?何须论得丧。才子词人,自是白衣卿相。烟花巷陌,依约丹青屏障。幸有意中人,堪寻访。且恁偎红倚翠,风流事,平生畅。青春都一饷。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!”宋代董德元《柳梢青》“满腹文章,满头霜雪,满面埃尘。直至如今,别无收拾,只有清贫。功名已是因循。最懊恨、张巡李巡。几个明年,几番好运,只是瞒人。”道尽个中滋味。
25、第四景为“梦隐楼”。此图从另一角度描绘了梦隐楼。梦隐楼处于画面中心偏右位置,楼下有两座平屋,与梦隐楼构成建筑群。画面中心为巨大的山体,构成画面的远景。山前为河流,河边有土坡、石矶,梦隐楼处于岸边。画面的近景为岸边的四株树木,三株微微向左倾斜,一株向右倾斜。
26、山岛竹坞曲水清,归居小筑世无争。
27、好,请用茶(提醒学生勾画导学案)。
28、好,我们在芙蓉榭稍作留步,请用茶。怎么样,茶的味道刚刚显现出来,有了花果的香气了。走过芙蓉榭马上就要进入中园,拙政园最重要的景区啦。
29、隔断城西市语哗,幽栖绝似野人家。(清•汪琬《再题姜氏艺圃》)
30、园主爱诗尚文,诗词歌赋遂成了园林最好的注脚。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,刘禹锡这首七绝精到阐释了江南园林的“诗性”。在清代文人江弢叔看来,江南园林本身就是诗:“我要寻诗定是痴,诗来寻我却难辞。今朝又被诗寻着,满眼溪山独去时”,置身美轮美奂之嘉园,诗意扑面,无处不在,想躲也躲不开的。
对拙政园的评价的诗2
1、方可由此一遭,虽不解事之根本,
2、花开连理古来少,并蒂同心不相保。
3、(设计意图)教师俯下身子,与学生一同参与课堂,不断提出问题,引导学生观察、思考、实践。
4、文徵明与拙政园关系真的很密切,不仅留有《拙政园图》,而且还留下手植紫藤。这棵紫藤,虽为古木,却依然繁盛,“繁花密叶一层层”,繁花盛开时竟能紫气逼人,令人惊艳,极具观赏价值。紫藤架下立有石碑,上刻“文衡山先生手植藤”,为清光绪年间江苏巡抚端方所题。伫立于这棵古老而又繁盛的紫藤之下,蒋吟秋先生情不自禁,感慨赋诗,“衡山手植资回念,盘旋神龙势欲腾”,点明紫藤为文徵明亲手种植,描绘其躯干盘旋如神龙腾飞的样子,十分生动。概括一下,这一处古迹实在是不同凡响:名园,名木,名人手植,名人题碑,名人题诗,其观赏价值和人文内涵融为一体,实实在在是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。
5、为什么叫“复”廊呢?何为“复”。(学生可能难以回答,稍作停顿。)不好说,那我们到它的侧面一探究竟。
6、我们环顾一下,你会看到一年四季的景色:
7、文徵明曾先后为拙政园作图五次,其中四年前的三月曾为王献臣作《槐雨亭图轴》。(此图后收入清宫内府,《石渠宝笈》内有记载),据说图上文徵明曾经题诗一首:
8、二十七景为“芭蕉槛”,画面主体为一座太湖石峰,该石上大下小、中间镂空,形态瘦骨嶙峋,石峰后面为巨大的芭蕉叶。石峰下有一圈栏杆,将石峰围起。
9、学生答:一半在陆地,一半在水里。
10、园林化的诗意生活,是江南文人士族阶层的生活梦想与江南地域文化审美结合的产物,既有“天人合一”的生存理想,也有都市人超越尘俗、放情山水的心灵诉求;既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隐逸向往,又有不放弃现世物质享受的俗欲,于是,闹中取静的私家园林便成了亦仕亦隐、身隐而心不隐的最佳选择。
11、拙政园作为吴下名园,自16世纪初明正德年间开始营造起,其特殊性之一即体现为这座“中亘积水,浚治成池,弥漫处望若湖泊”以水为主的园林与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水城之间调性一致。
12、当年顾公任先生写下这篇十分有见地的文章时,还拿中国园林和日本庭院来做比较,他说:“中国向为士大夫中心政治,现存名园,亦多为士大夫思想之具体表现,此与诗歌词赋文人画所描写之山水景色,有极密切关系,故中国庭园设计,始终止于日本庭园史上所称林泉式、回游式的形态。在日本发达的平庭、茶庭,始终不曾形成中国庭园的主流。故日本庭园,虽是滥觞于中国,然他们却有中国所没有的禅味和涩味,与精巧的植物配植。此盖中国庭园多为士大夫阶级所构筑,而日本则多成于禅僧茶人之手。故一尚宏富,一尚枯寂;一为贵族的、入世的,一为隐逸的、出世的。拙政园实为中国士大夫庭园之最良代表,知言者当加首肯。”
13、三十一景为“玉泉”。画面描绘了一片松林中,两位文士盘膝相向而坐,旁边一棵松树后面有一口玉泉井。
14、怀云亭即今苏州北半园)
15、第十七景为“来禽囿”。画面中部与上部留白,下部有大面积的林檎树林,林间隐隐透出一段隔墙,中间有一处竹门,掩映在林木之间,隔墙前面向右有山坡逐渐隆起。
16、请用茶。(至此已经不必在提示学生勾画导学案)
17、【对拙政园的评价的诗句】徐钰,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,一级播音员,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播音主持奖一等奖。
18、名称要取的“高端大气上档次、低调奢华有内涵”
19、拙政名园好景多,池塘屈曲漾晴波。
20、去拙政园之前,一点不知道拙政园与明朝的王献臣和西晋的潘岳有关。
21、禅寺园林狮子林|诗读苏州园林第二期
22、正是此诗淡雅芳心,归居田园,
23、古语说:凤凰是极其高贵的瑞兽,非梧桐不栖,非竹实不食。那这个亭子与众不同就显得理所应当了。
24、诗后诗人还有注解写道:“拙政园始建于明代,由于多水,颇见疏朗,有远香堂、四面荷风亭诸胜。”远香堂外清如画,除了香远益清的荷花美景,还有亭台楼阁、山水美景,好像一幅动态的山水长卷映入眼帘。远香堂西边还有小飞虹等著名景点。
25、说的太对了,这样一来,小小的园子就变得更加丰富了。
26、((1))文徵明著,卜复鸣注释:《注释》,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2年,第17页。
27、拙政园,故大弘寺基也。其地林木绝胜,有王御史者侵之,以广其宫,后归徐氏最久,兵兴,为镇将所据。已而海昌陈相国得之,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,交柯合理,得势争高,每花时,钜丽鲜妍,纷披照瞩,为江南所仅见。相国自买此园,在政地十年不归,再经谴谪辽海,此花从未寓目。余偶过太息,为作此诗。他日午桥独乐,定有酬唱,以示看花君子也。
28、走进拙政园,感受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色,学会欣赏建筑艺术,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。
29、引出:主人追求高尚的君子情怀,诗之情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30、一代英雄抗金将,精忠报国不为名.狼烟滚滚驰沙场,天日昭昭知将心.两言臣则师千古,百战兵威震一时群山转翠半已春,岳王庙前渐游人.风波亭外臣子恨,西子湖畔武穆魂.重整河山终是梦,精忠报国只羁身.残红更胜新花艳,广散芬芳满乾坤.
对拙政园的评价的诗3
1、右手边望去你会看到一个亭子,这回是真的亭子了,但是又跟我们常见的亭子不太一样,它叫“梧竹幽居”。
2、不久,潘岳被孙秀以谋反罪,夷三族。
3、倘若推窗外望,各处亭台,
4、从大都会能看到的现在存有八景的《拙政园三十一景图》很难看到现在拙政园的影子,毕竟拙政园园多次易主,易主后历经多次改扩建。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,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拙政园建立不久,王献臣便去世。王献臣死后,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。此后,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,后徐氏子孙亦衰落,园渐荒废。明崇祯四年(1631),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。王善画山水,悉心经营,布置丘壑,于崇祯八年(1635)落成,名“归田园居”。
5、从拙政园的平面图上看,与北京故宫这样的皇家园林不太像一样,并非中轴对称。大体分为了几个园区?对,三个,分别是?对,东园、中园和西园,后面的盆景园是建国后补建的。
6、绘者通过兼工带写的手法完成了图像的绘制。在建筑物、栏杆、桥梁的描绘上,墨线平直,极为工整,明显带有工笔画、界画的特征。而绘者对山石、植被、水体的描绘上则参杂有不同程度的水墨写意手法。尤其是水墨晕染,营造出隐逸、出尘的文人生活氛围。这种图像意境的书写恰恰是对拙政园景观意境的呼应。
7、齐女门边战鼓声,入门便作将军垒。
8、《拙政园三十一景图》各景自成一图,各景图有自身的视觉焦点,图景的展开受到图幅边界的分割,因此各景点之间的空间关系无法表达。但是各景图的题咏,通过文字的表达方式交代了各景点之间的空间关系。结合题咏的说明,可以推断出小沧浪为拙政园的中心水池,池北的梦隐楼为主居所,池南有若墅堂、倚玉轩和繁香坞,若墅堂极有可能靠近园林主入口。“小飞虹”拱桥是联系池南池北的主要通道。小沧浪亭、芙蓉隈位于池西,小沧浪亭以北为意远台,台下为钓䂬。水华池位于西北角,池边竹林中建有深净亭。梦隐楼后为听松风处。主水池东面为来禽囿与得真亭,得真亭周围为玫瑰柴,后为珍李坂。池岸边为桃花沜,桃花沜以南为湘筠坞和竹涧。竹涧东岸为槐雨亭。东南角有玉泉井和瑶圃,圃中有嘉实亭。
9、芙蓉榭,不仅外观别致,功能奇特,里面更是别有洞天,我们一起走进去看一下吧。置身芙蓉榭中,左右望去,你会看到两个窗格,两边的景色被框入其中,像什么?
10、拙政园的修建当然也非易事,据说王御史亲自指导僮仆清理场地,树立篱墙,锄地种植,饲养禽鱼。连苏州城里亲友红白喜事的庆吊,他都不去参加。
11、折取一枝还供佛,征人消息几时归。
12、对,相传,文征明知道远处有塔,便故意把这一侧的建筑进行了等比例的微缩,以拓展园区的视野,真的是太聪明了。像这种造园手法,应该叫什么呢?(学生答:借景。)
13、大隐于市,雕窗听雨,风叩门环,案头走笔,梅凋鹤隐,背后隐藏着人生诸多的不如意。沧浪亭是这样,拙政园也是如此。明正德初年,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,以大弘寺旧址拓建为园,取晋代潘岳《闲居赋》中“灌园鬻蔬,以供朝夕之膳……此亦拙者之为政也”意,取名“拙政园”。引水入园,浚治成池,“望若湖泊”,环水置堂楼亭轩共三十一景,打造出一个以水为主、疏朗淡泊,自然恬淡的园林,“广袤二百余亩,茂树曲池,胜甲吴下”。嘉靖十二年(1533),文徵明曾惊羡于园中景色,作31幅画配诗和《王氏拙政园记》。
14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观文馆
15、拙政园,悠久的人文历史、
16、李白曾为拙政园作过一首《别鲁颂》:谁道泰山高,下却鲁连节。谁云秦军众,摧却鲁连舌。独立天地间,清风洒兰雪。夫子还倜傥,攻文继前烈。错落石上松,无为秋霜折。赠言镂宝刀,千岁庶不灭。译文:谁说泰山高,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。谁说秦军众多不可抵挡,他们都摧毁在鲁仲连舌下。侠客鲁仲连独立天地之间,气度犹如清风洒香雪。夫子你倜傥潇洒,勤攻文学继承鲁仲连的遗风。品格如错落盘结的石上古松,不为秋霜折毁。我赠你忠言和镂金镶玉的宝刀,让我们的友谊千秋万代不灭。
17、亭台楼阁,漫步拙政园,
对拙政园的评价的诗句19、百年前是空王宅,宝珠色相生光华。
20、大部分构图都是采取“平远”(15)为主的俯视取景方法,地平线较低,12幅图的地平线都在画面二分之一以下,少数几幅略高,几乎所有图景的地平线都在画面之内,画面中水面处理主要以留白为主,水天之间也无分开的线条处理,连成了一体,画面空旷、深远。图中主体物以古树为主,建筑通常都置于古树之后,若隐若现,突出园居生活中“隐”的主题。树种包括槐树、松、竹等。景图中常见的人物为独处的文士,以线条简洁地勾勒、水墨晕染为主,未着色,突出文人静修的主题。整套册页给人展现的是空灵、古雅而静寂的园林景致,非常精妙,呈现出与其他艺术家的园林景图完全不同的艺术面貌。
21、我们把视线下移一步,来看看地砖的铺设,也是很有特点的。
22、第七景为“芙蓉隈”。此景描绘了河道弯处、水流湍急,水中种植有睡莲、荷花等水生植被,岸边种植有密集的木芙蓉。第八景为“意远台”。画面空旷,大面积的留白,天边有一抹远山。画面中心为巨大的石台,台上占有两人,一主一仆,主人站在石台边上,背负双手,望向水面尽头蜿蜒远去的山体。石台边种植有直立的巨松。画面下方有一人正在向石台走去。
23、道出拙政园第一任主人的生平经历,初步认识拙政园的历史源头。
24、鸥鸟群嬉,不触不惊;菡萏成列,若将若迎。(蒋堂《北池赋》,北池为唐宋时代苏州官府园林)
25、天色渐晚,我们赶紧到今天最后一个景点,坐下来,吃点东西吧。
26、地平线低于画面二分之一处
27、名园拙政冠三吴,远溯前明创造初。
28、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(东北街178号),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,占地78亩(约合2公顷),即52000㎡。
29、第九景为“钓䂬”。画面以远去的河流为主景,河道岸线曲折,岸边长满芦苇。画面右方有三株浓墨勾勒和渲染的大树,树下画有一块平石,自岸边伸出,石上坐着一位正在垂钓士人。第十景为“水华池”。画面通过大面积的留白表示水面,仅在中下部分渲染出滨岸。滨岸分为三块,一块为近景,位于画面下方,岸边画有数株树木,树下有攒尖顶四方临水亭伸出岸线,亭顶由四柱支撑,平台上围以栏杆。靠近亭子的水面种植有睡莲与荷花。另两块滨岸位于画面中部偏右,中间北水面隔开,岸上种植有柳树。
30、《拙政园三十一景图》是明代著名文人、书画家、收藏家文徵明以拙政园的景点为主题而作的画作,共计三十一景,因而成三十一幅画作。该图像作于嘉靖十二年(公元1533年),绢本册页,每页一图,并题有题咏,因而又称为《拙政园图咏》。
对拙政园的评价的诗4
1、译文:人说我住在城市里,我怀疑自己在万山中。
2、如据《拙政园志》(文汇出版社2012年版)统计,拙政园现有匾额51块,楹联37付,砖额22块。稽考有关资料,遗佚匾额18块、楹联14付、砖刻4块。丰富的景观文字拓宽了园林的人文内涵,使得游赏者前看得见古人,后看得见来者,徜徉方寸之地,却能念天地之悠悠。